如何自杀的简单介绍
- 热点热搜
- 2023-09-20
- 21
今天给各位分享如何自杀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到底如何去死呢?
当我们专注地研究人类生活的空虚,并考虑荣华富贵空幻无常时,也许我们正在阿谀逢迎自己懒惰的天性。
休谟
昨天晚上,喝了些酒,倒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听着隔壁为爱鼓掌的尖叫声,暗自琢磨着新床品换的不错,又柔又软光滑如少妇的皮肤。别问我为什么是少妇,我就是少妇,今年7月刚刚离婚的少妇。幸好我还顽强,好像我自己的身体,经历了去年的手术,分离,今年的离婚,分手,竟然没什么大碍。除了胃痉挛,折磨我至死的胃痉挛。。。
想找个地方写东西,想了好久。。
有些事情,再不写下来,我怕我真的会死掉,想死掉很久了,可是不知该从何下手。从哪里对自己下手呢?从手?从头?从脚趾头?我觉得生命是个严肃的问题,太多人过于草率了,比如当初父母啪啪把我们生下来,简直草率。所以如何离开这个世界,我想应该庄重一点,有仪式感一点,让自己死的有尊严一点,而不要这样盲目的,头脑一热冲动的去死。对自己不负责。
是的,即便是要死,也要对自己负责。
你想过自己遗体被发现时候的样子么?如果是煤气自杀的话,恭喜你,你只有3个小时的时间,因为3个小时之后,你的脸会肿胀不堪,紫茄子一样,变的很丑很丑。如果你看过吴念真的《这些人,那些事》,那一定会记得里面有一篇文章名字叫:He ain‘t heavy。嗯。如果你读过,可能对茄子的印象也不太好。
关于青少年自杀你有什么建议
在绝大多数家长心目中,青少年自杀非常罕见,不太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对这类问题很少关注。事实上青少年自杀是一个突出的、全球化的社会问题。
自杀行为分为自杀意念(认真考虑过自杀)、自杀计划(做过如何自杀的计划)、自杀尝试(曾采取措施自杀)、自杀已遂(因自杀死亡)四类。有调查显示,在我国中学生中,1年内有12.2%的学生想过自杀,8.3%的做过自杀计划,4.4%的尝试过自杀,2.5%的曾多次自杀。
在我们的认知中,美国学生学业压力小、家庭教育开明、社会重视对他们的生命和爱的教育、心理健康服务发达。按我们现有舆论的逻辑,他们青少年的自杀问题应该很少。事实是,美国这方面的问题同样突出,自杀是美国青少年的第二大死亡因素。今年4月份刚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2010-2015年间美国青少年企图自杀率增长了23%,自杀率上升了31%。
我列出这些数据,一方面是想提醒家长,青少年自杀问题并不罕见,掌握相关的知识非常有必要。另一方面也想提醒舆论,分析问题、给出建议时,应就事论事,有理有据,不宜放大问题,凭空想像。
高度重视自杀信号
“又来这一套,吓唬谁呢”,曾经有位中学生的母亲,因为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要跳楼向我咨询,我提醒她尽快采取措施保障孩子的安全时,她向我反馈她家先生是这样说的。
“你孩子有自杀想法、计划或行动吗?”在咨询中,遇到因孩子压力很大出现反常行为来咨询的家长时,我会问他们这个问题。多数家长会一脸惊讶,你怎么能问出这种问题?还有的家长会说,不知道啊,没问过啊。
这些现象都反映出家长对孩子自杀信号的关注极少。
重视自杀信号是预防孩子发生极端行为的最重要一步。自杀信号是在提醒我们,孩子遇到困难了,需要家长及时提供帮助。
中国最权威的自杀干预专家、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危机干预研究室主任、国际预防自杀协会中国总代表、加拿大人费立鹏先生曾总结了青少年可能自杀的迹象:
以前有过自杀未遂
说过要自杀
将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
收集与自杀方式有关的资料并与人探讨
流露出绝望、无助以及对自己或这个世界感到气愤
将死亡或抑郁作为谈话、写作、阅读内容或艺术作品的主题
向人说过如果他/她走了,不要想念他/她
抓伤或划伤身体,或其它自伤行为
最近有朋友或家人死亡或自杀;或其它损失(如由于父母离婚失去父亲或母亲)
急性的性格改变、反常的中断、攻击性或闷闷不乐,或者新近从事高危险性的活动
学习成绩突然显著恶化或好转,慢性逃避或拖拖拉拉,或者出走
躯体症状,如进食障碍,失眠或睡眠过多,慢性头痛胃痛,月经不规律,无动于衷
使用或增量使用成瘾物质
家长平时和孩子相处,如果看到他们有以上表现,不要掉以轻心,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措施帮助他们:
认真倾听:家长看到孩子出现极端行为时,往往手足无措,或担心、焦虑,或给孩子讲一堆大道理,有的家长甚至指责孩子,这些表现会加大孩子的压力,难以向你敞开心扉。此时家长应该努力平复心情,鼓励他们和你谈心,认真倾听,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直接询问:“你有自杀的想法、计划、尝试吗?”直接问孩子这个问题。冲动性自杀的概率很小,自杀者通常会认真考虑如何实施自杀,通过这个问题可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计划。有人担心这个问题太直接,反而增加自杀或自杀想法,事实是,了解清楚他们的自杀行为,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保证安全:一旦发现孩子有自杀行为,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他们的安全。尽快收走他们的自杀工具,或将其带到安全场所,在得到专业帮助前确保有人陪伴他们。询问自杀计划和保证安全是自杀预防最关键的两步。
求助专家:尽快向有危机干预经验的心理咨询专家求助,请他们指导你如何来应对这种复杂的问题。学校里的咨询师和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电话(如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800-810-1117、010-8295-1332)都是可靠的咨询资源。
这些措施简单易行,也能很好地帮助处于高风险的尝试自杀者。
做好日常预防工作
即便是孩子没有出现自杀信号,但梳理孩子做出极端行为的原因,提前做好防范工作,是更理想的解决办法。
我们社会舆论习惯将孩子自杀问题与单一原因挂钩。上海少年出事后,舆论批评孩子家长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引发大家对家庭教育的大讨论。我们还常常会看到,如果孩子的自杀行为发生在学校,舆论又会一边倒地抨击学校教育不当。这些宏大的、针对性相对较差的批评吓得现在不少家长直言,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也让学校一旦发现孩子有极端行为迹象时,赶紧让家长带回家,以免承担不必要的责任。
青少年极端行为的发生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些孩子是在家里遇到很大的压力,比如父母间有矛盾、家庭重组或隔代家庭、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高等。有些孩子是在学校中遭遇挑战,比如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孤立、欺凌等。还有些孩子是患上精神疾病,没得到及时治疗而出现自杀。
预防孩子出现极端行为,首先是要注意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减少孩子在家中的压力。这不仅是指家长间要恩爱,还包括注意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否太高,和孩子交流时要多鼓励、肯定、表扬,少否定、批评。多倾听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少讲大道理,甚至和孩子争得面红耳赤。
其次是当孩子在外面遇到困难时,家长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孩子在学校遇到学习压力、成绩下滑、同学冲突等困难时,往往需要家人的支持。但有些家长常常注意不到孩子的心理变化,有些家长则是和孩子讲大道理,还有的家长是不问青红皂白一顿批评。这些行为会加剧孩子的心理压力,做出极端行动。无论孩子遇到哪些压力,犯了哪些错,家长都要先认真倾听,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他们一同面对挑战。
如何科学的分析自杀成功率及选择自杀办法?
自杀是违法的。特定的法律主体个人或单位由于主观上的过错所实施或导致的、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依法应当追究责任的行为。
注意事项:
2021年10月8日,而且这个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文化和旅游部印发通知,部署各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进一步加强网络游戏市场执法监管。据悉,文化和旅游部要求各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会同行业管理部门。
车辆的种类虽然多,构造却大同小异。这应该说是标准化的功劳,也是大型生产流水线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变化,铁路车辆的外形开始有了改变,尤其是客车车厢不再是清一色的老面孔。但是它们的基本构造并没有重大的改变,只是具体的零部件有了更科学先进的结构设计。
一般来说,车辆的基本构造由车体、车底架、走行部、车钩缓冲装置和制动装置五大部分组成。
车体是车辆上供装载货物或乘客的部分,又是安装与连接车辆其他组成部分的基础。早期车辆的车体多以木结构为主,辅以钢板、弓形杆等来加强。近代的车体以钢结构或轻金属结构为主。
他们是如何学会自杀的?
现有的自杀理论是可以解释身边一些重要事实和概念的,但我们也要注意到仍然有不少关键问题悬而未决。
比如,如果说绝望、情绪痛苦、危机应对失措是自杀的关键,那又怎么解释那些大多数具备这些因素的人没有死于自杀,甚至没有尝试过自杀的事实呢?
此外,现实中和医学上的证据也表明,一些人的的确确渴望自杀,却压根不会去实施,那又该如何理解呢?
在《为什么要自杀》这部著作中,托马斯·乔伊纳提到一个理解自杀行为的思路: 当自我伤害或其他危险经历变得非常寻常,让人们觉察不到其中的危险,人们就逐渐建立了自杀行为;那时候,我们就有可能要失去他们了。
同样的观点早在三百年前,伏尔泰那里就已经出现了。伏尔泰在思考罗马演说家卡托的自杀时,他写的一些东西对我们很有启发:「说卡托因为软弱而自杀是很荒谬的。除了坚强的人,谁能克服掉这最强悍的自然本性呢?」
这个观点也出现在叔本华的作品中。叔本华指出, 对死亡的恐惧,而非对生命的热爱,鼓励人们继续活下去。
叔本华的观点在死刑犯约翰·布莱克维德的案子——一个有争议而且让人不安的案例——中得到很好的诠释。
多年前,布莱克维德因为在监狱中谋杀室友雷蒙德·威格利被处死刑了。谋杀时,布莱克维德正处于不能被假释的无期徒刑之中。他宣称自己勒死了威格利,只因他想自杀,但自己又做不到。他觉着,杀死别人他能做到,但自杀万万不能。
门宁格也注意到这类情况,他讲:「我们会发现有人想死,但不能跨出伤害自己的那步……像扫罗王和布鲁斯特,恳求他们的军备搬运工杀死自己。」
这也就意味着,自我伤害,尤其当它变得非常严重时,潜在的痛疼和恐惧就会发生些作用——很少有人能承受那么高强度的疼痛、恐惧或类似的东西。
说到这儿,就有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需要我们回答了:世界各地还是有很多人成功自杀了,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或者说,他们是怎么学会的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乔伊纳引用了大量的实例证明练习自杀和增加无畏感增加了自杀行为。其中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来自国际广播公共电台的节目。
节目中,叙述者读了一本记录了他自杀经验的日记:他试过上吊,但每到丧失意识时,他就站到了地上;他试过吃药,一个下午服下几十粒安眠药,但只是睡着了;他试过割腕,但每次都割得不深……就是这样,不论他怎么做,身体都试图让他活下来。
叙述者也很好奇,为什么他所尝试过的所有方式都没用呢?是自己不够无畏、勇气不足吗?
事实上,关于无畏、勇气,以及它们同自杀行为的关系,有一个有趣的构想: 心理学家斯坦利·J·拉赫曼把在面对真正的威胁时丧失恐惧定义为无畏,把勇气定义为一种趋向行为,即使面临恐惧;那些已经形成严重自杀行为能力的人可能更无畏,可能更有勇气,也可能二者兼而有之。
在乔伊纳看来,反复的自我伤害让恐惧减少是自杀行为发生的必备条件。所以在反复实践自杀行为之后,想要自杀的人可能也就变得更有能力和无畏。
与此同时,乔伊纳还关注了那些经历过伤害、疼痛或暴力的人。一些研究验证,有过刺激行为或暴露在相关刺激之下的人,经历了更多的自杀。医生正是如此。 通过训练和实践,医生多次观察到伤害、疼痛、暴力的后果,对致死剂、药的配量和死亡的方式也有专业的知识;不知不觉中,医生便逐步形成了相当的自杀能力。
在这样的联系中,门宁格看到了相关的自杀行为:「我们医生,在日常经验中,对这些不愉快的情景很熟悉,经常忘了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禁忌的篱笆是很高的。」
此外,乔伊纳还关注孩童时期受到的身体虐待和性虐待, 发现孩童时受到的身体虐待或特定形式的性虐待相较其他形式的虐待,比如忽视和言语虐待,同自杀行为的关系更为密切,因为它们带来了更多的身体痛苦。
我们大都知道,在严重的自杀行为中,对自杀的渴望很关键。乔伊纳认为对自杀的渴望源于认为自己是所爱之人负担的感觉和与别人疏离的感觉。某种程度上,任何形式的虐待都会促进致命性行为 (通过习惯疼痛和刺激) 或对死亡的渴望 (通过不断增长的负担感和与人隔绝) ,成为日后自杀行为的一种风险。
这也就意味着,孩童时受到虐待尤其会导致自杀风险,因为虐待都是很痛苦的,并且其中还隐藏着负担感和疏离感。
…………
看到这么多的实例,大抵就可以抛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了: 那些习惯了自杀的负面效应,并且已经获得了和自杀相关能力的人,是仅有的能实施自杀的人;其他人不能,即使他们想。
有意思的是,若留心一下,我们也能在大量的实例中发现,即便很多人形成了自杀的能力,也将自杀的行为付诸实践了,但他们仍然被自我保护的天性束缚着。这一观察在那些首次实施严重自杀行为、后来很快后悔的人们那里得到了印证。
乔伊纳就指出,有从高处跳下来幸存的人称他在半空中就后悔了。比如《纽约人》的一篇文章中引用了一个从金门大桥跳下而没有死亡的人讲的话:「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原本以为不如意,却都变得如意了——除了我刚刚跳下这件事。」
金门大桥另一个幸存者也表达了类似的后悔情绪:「我的第一个想法是,该死的我做了什么?我不想死。」
此外,一个跳到尼亚加拉大瀑布下的男子讲,身体一打到水,他就改变主意了。「在那时,」他说,「我希望自己没这么做。但是我想我知道得太晚了。」
…………
问题是,他们自杀前都特别坚决,可为什么陡然就变卦了呢?自杀学家施耐德曼解决了这个问题,说:「我相信那些真正将自杀付诸实践的人,在实施的那一刻,对生与死是很矛盾的。他们想死去,他们同时又期望被救。」
到了这儿,我们不妨再下个结论: 死于自杀的人不仅仅是渴望自杀,他还形成了实施致命的自我伤害的能力;然而即使那些已具备这种能力的人,也保持着对自杀的恐惧,因为这个念头一旦飘过,就会面临自我保护的强大阻力;这种恐惧让希望被救的愿望产生了。
多半正是注意到了这样的情况,叔本华就非常智慧地讲,唯一可以接受的自杀方法是——自行饿死。
其原因在于,只有饿死是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想明白了,不想死了,随时可以停下来。但对于跳楼、卧轨、饮弹等自杀方法来说,都是一瞬间的事儿,比如跳楼跳到一半突然想通了,可已经来不及了……
前面说了这么多,就是为讲明,获得实施致命的自我伤害的能力是严重自杀行为的心要前提,尤其对完成自杀而言;那么,一个人如何获得这种能力,从而「超越最强大的天性」呢?是通过反复经历疼痛和挑衅的刺激,尤其是计划周密的自我伤害。
不过这里要明确指出来的是,仅仅因为一些人已经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了致命的自我伤害的能力,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渴望它,比如赛车手,他们就不是高危的自杀人群。
因为 严重的自杀行为不仅仅需要具备让自杀行为付诸实践的能力,对自杀的渴望也不可或缺。
施耐德曼说:「我们意识中的一个基本规则是:如果能减轻痛苦,致命性自我伤害会降低。」
致命性自我伤害有很稳定的属性,它是在时间中,伴随着大量疼痛和刺激的经历慢慢被建立起来的——它不是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至少不会很容易。相比之下,痛苦,比如负担感和受挫的归属感,倒是可以轻易地来去。
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减少人们实施致命的自我伤害的机会,如果能减轻他们所经受的痛苦。
如何进行自杀行为干预
若您现在想自杀,请稍等。让您有足够时间看毕这页,只需用上您五分钟左右吧!我不是想说服您打消坏情绪,我不是辅导员亦不是其他精神健康的专业人士 —— 我只是那些明白置身痛苦中是怎样一回事的人。
我不知您是谁或为何您会看这页,我只知道此刻的您正在阅读,这是很好的,我可假设您正感到烦恼及正考虑结束您的生命,假若可以的话,我很希望我能与您在一起,透过电话或坐在您身旁与您面对面,坦诚的倾谈,正正因为现在不可能是这样,我们唯有利用这种途径吧!
我认识很多曾经尝试结束生命的人,所以我大概明白您现在的感受,我知道您未必准备去看一本很厚的书,我会尽量简短一点,在我们跟着一起渡过的5分钟内,有5个简单而细小的想法,我要与您分享,我不会与您争论您应否结束自己的生命,不过我知道您倘若有此想法,一定是您感到非常沮丧。
您仍在阅读,这实在很好,我恳请您陪我一起看毕这页,我希望您现在至少在您内心深处有丁点儿不肯定,您到底是否真的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我们最绝望的一刻,我们经常会有这想法,未完全确定自己是否真的要寻死,这是可以理解及正常的,事实上这刻您仍然活着已表示您仍是有丁点儿不太肯定,这表示就算您真的想死,某部份的您仍然想活,仍然很想再支持下去,再继续多留数分钟吧!
自杀不是您想选择的;这只不过是一时间痛苦超越了您所应付的能力而已。
就是这样,不是因为您想自杀,您便是精神错乱,软弱或有问题,也并不表示您真的想死——这只表示您的痛苦超过您所能处理的而已,就像我在您的肩膊上不断放上铅重,无论您怎样努力去保持平衡,最终您都只会因我不停加重而倒下。这正好解释了就算旁人怎样努力的叫您开心点也总是无补于事——因为若您能做到,您必会去做或已经做了。
或许您也不接受人家对您说「您所承受的痛苦不足以令您要去寻死」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人生的确有很多痛苦可能会诱致自杀的念头,而承受痛苦的能力亦因人而异。某些人可以忍受的痛苦,不等于您能承受,承受痛苦的能力亦很大程度取决于您有什么能量去面对您的困难/困扰。
当痛苦超越您所有的能量,自杀的念头便会由此而生。自杀没有错或对,也不是性格上的缺陷,道德上是中立的,这只不过是痛苦和解决问题资源在这一刻失去平衡而已。
所以若您能:
1、 找方法减轻痛苦,或者
2、 找方法增加您的能量
您便能打消自杀的念头。
现在我希望您想想以下五项事情:
(一)
您需要知道有很多人曾遇到过比您现在所感受到的痛苦更痛,最终他们也可以克服过去。从统计角度去看,您是大有机会可以生存下去的,我希望您能同样有这一点信心及希望。
(二)
给自己一些空间。跟自己说在我要做任何事之前,我会多等24小时或是一个星期,记着感受跟行动是不一样的——您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不等于您真的马上要去做,把您自杀念头与自杀行动留些距离,那怕去等只是下面的24小时,您在阅读这页的当刻,不是已经这样做了5分钟吗?继续看下去您可以在随后的5分钟都能这样做。继续吧!您要明白您想自杀,您不是在这一刻要付诸行动,这对我来说是很有鼓励作用,希望您也感到如是。
(三)
很多人想藉自杀逃避痛苦,要知道解脱是一份感觉,要您尚在人世才可感受到。若您死去,您根本不能感受到您所寻求的解脱。
(四)
您身边有些人可能会对您想自杀的感受曾作出较强烈的反应,这只是基于他们的恐惧或是愤怒,无论他们的动机是什么,他们所说所做您都觉得是无意义的,或是不能帮助您甚至增加了您痛苦的事情,您要明白他们的反应不是针对您的,只是出于他们的恐惧而已。
如果你有些朋友是愿意在您困苦的时候与您在一起,他们不会批评您,不会跟您争辩,不会教训您,他们只会关心您,就马上找他们其中一个吧!在您计划自杀的24小时内,或一个星期内告知他们您发生了什么事。
寻求帮助是平常不过的事,你可以登录「壹心理」网站寻找帮助,或者找个社工、辅导员、心理医生、牧师或一个朋友,总之是那些乐意聆听的人吧!不要加重您个人的负担去独力处理这些问题,单是跟他们诉说您如何弄至现时的地步,已就可以帮您消除很多压力,同时也可增加您的能量和能力,使您重获身心平衡。
(五)
自杀的念头带来很大的心理创伤,就是打消这个念头之后,我建议您仍然继续爱惜自己,去接受辅导或心理治疗会是很好的方法,参加一些在互联网上或在您生活圈子中的自助小组(如「心理学与生活」)亦很有帮助。
几分钟经己过去,很好,您还与我一起。您的努力很值得奖励,我觉得您应该选一份礼物给自己以示奖励,给自己的努力作一个肯定,你会有更大的能力继续面对这个困难,这不就是增添了您的能量吗?正如我一开始就说过重要的是要帮自己,增加解决问题的能量,提升至超越您现在所感受到的痛苦,所以我们要努力再给自己多一些能量,再多一些,再多一些,直至他们超过您的痛苦为止。
本文大概已能给您一些舒缓,但我们相信能给您最有效消除痛苦的能量应该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让他跟您倾谈。
倘若您找到一个愿意聆听的人,告知他您如何到达这个地步,相信必定能为您增加多一个支持。希望您找到的第一个不是最后的一个,这里有很多人都乐意听到您的近况,就提起电话筒找他们其中一个吧。
关于青少年自杀你有什么建议?
1、学校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人格健康发展的环境
(1)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丰富学习生活,广泛开展适应学生年龄心理特点、需求的各种活动,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教育,为学生创造能使自己身心潜能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
(2)所有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要符合教育学的原则;要用心理卫生的要求严格训练我们的教师,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尽量排除任何诱发、增强及扩大青少年自杀倾向的学校社会环境。
(3)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各级学校学生的必修课,训练学生应对学习生活中各种压力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指导建立可信赖的人际交往关系;教给学生自我情绪调节的方法,如系统放松法、焦虑转移法、情感渲泄法、自我暗示法等;将珍惜青春生命、憎恨自杀行为作为一个基本价值观念,根植学生头脑。
2、早期诊断与发现青少年学生自杀的苗头,早期危机介入
老师要强化自己的“心理辅导员”的角色意识,敏锐地发现学生的异常反应。
一是从学生的语言上诊断发现,如“活着真没意思”、“干脆死了算了”,或突然沉默,或词不达意等;
二是从其行为变化来诊断、发现,如逃学旷课、突然不回家,或不与人往来,成天关在屋子里,或逐一还书、还钱等反常行为;
三是从其身体征兆来诊断发现,如失眠、躁动不安、情绪低落、无食欲、极度疲乏、体重下降、生理功能紊乱、自律神经失调等。一旦发现有自杀苗头,应立即与家长联系,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形成社会支持系统,进行重点心理援助,释放不良情绪,疏导心理死结,并及早调整其生活环境,尽量消除不利因素。
3、重视对学生中的神经症和精神病患的确诊和积极治疗
学校发现有精神异常、身心异常症状的学生,应配合家长及时请心理医生或心理专家进行鉴别诊断,确诊后的抑郁症、忧虑症、强迫症、分裂症等神经症和精神疾病,积极进行转介药物的治疗同时进行心理辅导,根治病根,方能避免自杀的发生。
4、优化家校家庭教育环境,让孩子心智健康的成长
“望子成龙、成凤”的父母是孩子产生压力的另一个重要压力源。一是家长要适时调整期望值,针对自己孩子自身的情况,找出切合实际的期望和要求。否则,除了增加孩子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外,别无他利。二是调整家庭气氛和亲子关系。家长要重视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在沟通中尊重、理解、宽容、信任、激励孩子,不仅能及时了解孩子成长中的烦恼,而且能帮助、支持孩子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有利于增强亲子关系,形成孩子良好的性格特征。令人遗憾的是,家长愿意花钱投资孩子的文化课艺术课的学分,而不愿意投资自我成长及家庭关系的学习成长上,只看重孩子的学习能力却忽略了重大的家庭教育所带来的滋养孩子心性的意义和作用。。。
在生活节奏非常快的今天以及未来的巨大的不确定感,给中国人带来的心理冲击也非常严重,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青少年产生心理压力后更无法自行排解。除了学校、家长外,社会各界的心理专业人士应该在政府服务外包转型的大背景下,积极帮助引导青少年学生的心智成长,缔造一个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乐于学习的中国好少年国家平台。借用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
关于如何自杀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由sddy008于2023-09-20发表在潮百科,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ask.lianxu.vip/post/60280.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