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中古包_苏州中心楼层品牌大全古驰
- 热点热搜
- 2023-10-14
- 28
今天给各位分享苏州中古包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苏州中心楼层品牌大全古驰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吹牛世家翻译为苏州话
苏州话,俗称“苏州闲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长期以来苏州话一直是吴语的代表方言之一,在历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苏州话以软糯著称,素有“吴侬软语”之美称。
苏州话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方言之一,保留很多中古汉语要素,其显著特征为完整保留中古汉语的浊音,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保留尖团音分化,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能够与古代韵书《切韵》、《广韵》等基本匹配。《乡音字类》是苏州话最早的常用字典,一般以此书作为苏州话的标准之一。
现代苏州话有27个声母,49个韵母,7个声调,声韵调系统也是吴语的一般情况。苏州话有很多特征词、俚语和特殊的语言现象,是苏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南文化的瑰宝。
苏州话不仅是生活语言,也是一种文学语言。《海上花列传》是最著名的吴语小说,全书由文言和苏白写成。苏白是江南最流行的语言。 传承与保护苏州话是每一位苏州人的责任。
老派标准苏州话是28个声母,49个韵母,8调。苏州郊区很多都保留了翘舌音声母,故部分地区具有33个声母[2] 。现代苏州话(苏州市区)有27个声母,46个韵母,7
评弹使用苏州话,并流行于整个吴语太湖片。
个声调。20世纪初苏州话仍保留四声八调系统,但是现在阳上与阳去归并,所以剩7个调(城区),但常熟、张家港等地仍然是保留有8个调。
苏州话的主要语言特征有:
(1)塞音、塞擦音声母三分,主要保留古全浊声母。清浊对立用音配陆标举例为[b]和[p]的对立,也就是英语的b[b]与普通话的b [p]的区别。英语“big”中的“b[b]”就是浊音,而“spend”中的“p[p]”实际发的音就是不送气轻音/p/。浊音系统是吴语区别于其他发言的最大特点,这也是对中古汉语(唐宋时期)的继承。
(2)苏州地区基本保留中古四声的分野,各分阴阳,共8个声调。如常熟、张家港是8个声调;而苏州市区、昆山、太仓是7个声调,阳上并入阳去。
(3)保留古疑母[ŋ]。如:我/ŋɜu/、外/ŋa/、吴/五/ŋ̇/
(4)中古咸摄和山摄的一二等字分为两类韵母,寒/ɦɵ/-山/sĘ/。
(5)[z]音词头s变规律,也就是[z]音词头清化规律。所谓z音词头s变,也就是所有的z音,如果在一个词语中处于开头的位置,则这个[z]要发成s的音,但是仍然保持浊音时的声调与气流。例:辰光 ,人民 ,石头。但是如果z音在词语的中间,则依然保持[z]的发音。
(6)gh[ɦ]音词中弱化现象。gh[ɦ]是比较难掌握的一个音位。当这个音在所在的词语中处于开头的位置时,需要完整的发出来。但是如果是在词语中间,则会弱化,甚至脱落。举例:粉fen红ghon。实际发成fen51-'on。
(7)分尖团。
(8)古果遇两摄混同。
苏州话总共有27个声母(包括零声母,不包括评弹翘舌声母),如果算上评弹翘舌声母(也就是老派苏州话中的声母),那么苏州话的声母总数可以达到31个。如果再将'm和m类的分列,则有36个。苏州话完整的保留中古浊音,即“巴”,“怕”,“爬”三字声母相互对立,这也是吴语的共性。
苏州地区各县级市声母数目不一,常熟话33个声母、张家港话34个声母、昆山话27个声母、太仓话28个声母。
/ʈ͡ʂ, ʈ͡ʂʰ, ʂ, ʐ/四个翘舌音仅存于最老派和少部分老派苏州话,尤其是评弹老演员所使用的苏州话。据《现代吴语的研究》,旧派苏州话分/ʈ͡ʂ/组和/ʦ/组,新派苏州话不区分两者。其中,中古的章组声母在最老派苏州话文读中绝大多数为翘舌,庄组及知组除部份阳声韵外则多为平舌。滚饥尽管如此,根据《一百年前的苏州话》及赵元任先生的一些实地调查,当时苏州话白读音的翘舌分布远小于文读,且较为不规则。在如今的苏州市区,除极少数评弹演员外,已无人能区分最老派苏州话的平翘。但在苏州郊区几个点上仍有些许保留。
/j, w, ɥ/三个声母见于《字汇》所记录的最老派苏州话中。在记录后来语音的《苏州方言志》中,这三个声母同/ɦ/声母均只用一个/ɦ/声母代表,即无论韵母是开齐合撮,一律阳调用ɦ-,阴调用Ø-。这个差别实质上是归类的问题,不大是语音上本质的差异。老派的/ɦ/代表的是与后面元音同部位的浊擦音,无论后接元音的洪细。
零声母限于阴声调字,开始时往往带有喉塞音。苏州话的全浊声母/b, d, g, ʥ, z, v/起头并不很浊,可表示为[b̻, d̻, g̊, ʥ̥, z̻, v̻]。
老派和新派都分尖团,古见溪晓三母的字在今细音前读/ʨ, ʨʰ培备顷, ʥ/,与古精清心三母的字读/ʦ, ʦʰ, ʣ/不同音。例:“雪”/siəʔ/≠ “歇”/ɕiəʔ/。
新派苏州话(苏州市区)是46个韵母。苏州地区各县级市韵母数不一,昆山和太仓话41个韵母,常熟话50个韵母,张家港话42个韵母。
《苏州方言志》记录的老派苏州话有49个韵母。
/æ/一韵,女性是地道的[æ],即美国英语元音字母a的短音,男性偏央接近[ɐ],即德语中er在词尾非重读音节的发音。此音是苏州话的特别标志,可以与邻近的昆山、常熟、无锡、吴江等地方区分开来。例如:“好”/hæ/。
/əl/韵只在书面语出现,它其实是成音节的/l/,即/l̩/,即美国英语l在词尾的发音。其音值不稳定,一般先发央元音/ə/,紧接着舌头向上抬起,有时舌尖碰到硬颚,有时不碰到。
旧派苏州话多一套卷舌声母,因而相应地多出两个舌尖韵母/ʅ/和/ʯ/。
/iəʔ/韵在/p, t, ʦ/三组声母后读[iɪʔ],在/ʨ, ʔ/声母后读[iəʔ]。
/ən, in, uən, yən/四韵中的/n/不是地道的[n],也不是地道的[ŋ],介于前鼻音和后鼻音之间,发音时舌尖一般不抵住硬颚,可以向前些,也可以向后些,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苏州城区苏州话的单字声调按照传统语言学来讲,共有7个,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城区阳上与阳去合并。吴县有20多个乡镇阳上、阳去有别,阳上˧˩(31) 降调,阳去˨˩˧(213) 降升调。
和汉语普通话的声调不同,苏州话的声调是清、浊分明的。如上面说的“阴声调”就只在以清辅音打头的音节中出现,而“阳声调”就只在浊辅音打头的音节中出现。清辅音不会出现阳声调,浊辅音也不会出现阴声调。
苏州市区以及昆山、太仓等地的单字调在7个,而常熟、张家港等地的单字调在8个。
连续调是在实际说话中出现的调。其划分的单位不是单字,而是一个语流,如一个单词,一个词组短语。吴语连续变调情况十分复杂,很多的吴语音韵学家为之奋斗,想搞清楚连续变调的规则,却在研究这个问题时出现了很多困难,到现在为止,吴语连续调的规律仍然各家所云,叹为观止。但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简单的规律可找。苏州话的连续变调情况大致规律如下:
1. 在实际语流的一个单词或短语中只要有促音节(入声),其入声本身的音调就不变。如:角落。连读依然和两个单字的读法一样。
2. 实际语流中的一个单词或短语中,第一个音节的声调对整个单词或短语的声调起决定性的作用,而第一音节声调基本是不变的。这样的情况占到80-90%左右。如:开关
3. 在把握第一个音节声调的基础上,下面的声调就好把握了,这可以用一个“桥”型来掌握。(通常吴语的声调在最后一个音节下降。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重音)
以下列出的是《苏州方言志》中苏州话双音词连续变调的规律表。黄底表示的是前字变调的连续变调模式,其余均是后字变调。可见,苏州话二字组连续变调最主要的特征还是前重后轻,即属于前重式变调,只有首字阴上和阳上去时有例外。其前重式的特点虽然不及上海话强烈,但仍然十分明显。在前重式变调中,每个字组的非首字与北京话的轻声实质上是类似的。
有趣的是,苏州城区方言虽阳上、阳去相混,但在阴入+阳上去二字组中,后字阳上和后字阳去的二字组却表现不同,古阳去字保持其本调。前字阴入也是最为稳定的二字组类型,这种环境下阳去字的本调才得以保持。
除此外,苏州话还有两种轻声,无喉塞音尾的是˨˩(21) 调,有喉塞音尾的是˨(2) 短调。例:心·浪(/sinlɑ̃/,“心上”,与“新郎”/sinlɑ̃/同音)、里·向(“里面”)、儿·子。
例子1:
狮子 平降
狮子林 平平降
狮子林公园 平平平平降
例子2:
老虫(注:老鼠) 上降
老虫药(老鼠药) 上平降(促)
可见,吴语一个单词或短语中,通常只出现一次上升,一次下降,而中间的大部分是平的。
(一)表语法手段的词:
1.否定词一般是“弗”。
2.用在名词前的结构助词是“个”,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结构助词“的”。
3.表疑问的副词用“阿”,加在动词短语前。
4.表给予的动词和表被动的助词同形,一般是“拨”或“把”。
5.粘着的方位词“上”,一般说“浪”。
6.有虚化补语“脱/落”,用在动词后,相当于普通话的“掉”。
7.死和杀:单独的动词用死,作补语时说“杀”(或写作“煞”)。
(二)有一些构造形式特殊的拟声词,这些词优势还兼拟态摹状。
(三)后缀,“儿”很少,“头”和“子”常用。
(四)有很多特征词。
部分老年人,主要是老年妇女称“奴”/nəu/作为第一人称单数代词。苏州的东郊和西郊都说“奴”,因此城区的人大多认为“奴”是乡下口音。/ŋəu/不写作“吾”,因为苏州话“吾”读/ŋ̇/,用在文言文中。
第三人称单数“俚倷”见于《海上花列传》,原写作“俚乃”。它可能是“唔倷”的前身,现已不使用。
苏州方言用来表示人称代词复数的后缀是“笃”/toʔ/,相似的后缀也存在于其他吴语方言中。
部分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加“里、能、叫、则”等后缀,主要做状语。如苏州“慢慢较”,常熟“慢慢能”。
形容词的生动形式构成复杂,苏州有ABB、AAB、ABCD等几种形式,分别表示不同程度。如“绿”——“绿汪汪”——“碧碧绿”——“碧绿生青”。
表示极高程度的格式,苏州有A里A、A完A完的形式。
关于过去式,过去的工作行为,常使用语素“曾”。
进行体和持续(存在)体有有明显的区别,不使用普通话的“着”。
有后置的谓语修饰语“快”,用在动词短语后。
可能补语的否定形式,代词宾语常出现在动词和补语的中间,如“讲俚勿过”。
单音动词的重叠式很常用,可以出现在如下格式里:扫扫干净、做做好、想想定当。
在双宾语句中,间接宾语常放在直接宾语后。
量词能直接后名词节后,前面不需要数词“一”和指示代词。
连续变调和语法结构有较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区别不同的句法形式。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苏州话的语音
老派标准苏州话是28个声母,49个韵母,8调。苏州郊区很多都保留了翘舌音声母,故部分地区具有33个声母 。现代苏州话(苏州市区)有27个声母,46个韵母,7个声调。20世纪初苏州话仍保留四声八调系统,但是现在阳上与阳去归并,所以剩7个调(城区),但常熟、张家港等地仍然是保留有8个调。
苏州话的主要语言特征有:
(1)塞音、塞擦音声母三分,主要保留古全浊声母。清浊对立用音标举例为[b]和[p]的对立,也就是英语的b[b]与普通话的b [p]的区别。英语“big”中的“b[b]”就是浊音,而“spend”中的“p[p]”实际发的音就是不送气轻音/p/。浊音系统是吴语区别于其他发言的最大特点,这也是对中古汉语(唐宋时期)的继承。
(2)苏州地区基本保留中古四声的分野,各分阴阳,共8个声调。如常熟、张家港是8个声调;而苏州市区、昆山、太仓是7个声调,阳上并入阳去。
(3)保留古疑母[ŋ]。如:我/ŋɜu/、外/ŋa/、吴/五/ŋ̇/
(4)中古咸摄和山摄的一二等字分为两类韵母,寒/ɦɵ/-山/sĘ/。
(5)[z]音词头s变规律,也就是[z]音词头清化规律。所谓z音词头s变,也就是所有的z音,如果在一个词语中处于开头的位置,则这个[z]要发成s的音,但是仍然保持浊音时的声调与气流。例:辰光 ,人民 ,石头。但是如果z音在词语的中间,则依然保持[z]的发音。
(6)gh[ɦ]音词中弱化现象。gh[ɦ]是比较难掌握的一个音位。当这个音在所在的词语中处于开头的位置时,需要完整的发出来。但是如果是在词语中间,则会弱化,甚至脱落。举例:粉fen红ghon。实际发成fen51-'on。
(7)分尖团。
(8)古果遇两摄混同。 ●新派
苏州话总共有27个声母(包括零声母,不包括评弹翘舌声母),如果算上评弹翘舌声母(也就是老派苏州话中的声母),那么苏州话的声母总数可以达到31个。如果再将'm和m类的分列,则有36个。苏州话完整的保留中古浊音,即“巴”,“怕”,“爬”三字声母相互对立,这也是吴语的共性。
苏州地区各县级市声母数目不一,常熟话33个声母、张家港话34个声母、昆山话27个声母、太仓话28个声母。 ●老派
下表列出老派苏州话的声母系统,根据《苏州方言志》(1998)。 双唇音 唇齿音 齿龈音 龈腭音 软腭音 声门音 鼻音 /m/忙米问木 /n/南努纳 /ȵ/娘女宜肉 /ŋ/岸饿咬外 塞音 清音 送气 /pʰ/喷飘破匹 /tʰ/汤天贪塔 /kʰ/开宽肯哭 不送气 /p/包边波八 /t/东低短跌 /k/高姑瓜各 /ʔ/安烟弯怨 浊音 /b/排皮步白 /d/唐甜团达 /ɡ/共狂轧搿 塞擦音 清音 送气 /ʦʰ/草妻穿拆 /ʨʰ/欺劝巧却 不送气 /ʦ/糟猪战作 /ʨ/京菊鬼交 浊音 /ʥ/棋群穷巨 擦音 清音 /f/方非覅福 /s/山西生色 /ɕ/虚戏晓训 /h/海蟹荒黑 浊音 /v/房冯微伏 /z/邪社儒宅 /ɦ/孩效叶月 边音 /l/来连乱落 旁者 陆基所著的《注音符号·苏州同音常用字汇》,记录的是1935年时的最老派(亦称旧派)苏州话语音,其中反映的苏州话声母系统如下: 双唇音 唇齿音 齿龈音 卷舌音 硬颚音 龈腭音 软腭音 声门音 鼻音 /m/ /n/ /ȵ/ /ŋ/ 塞音 清音 送气 /pʰ/ /tʰ/ /kʰ/ 不送气 /p/ /t/ /k/ /ʔ/ 浊音 /b/ /d/ /ɡ/ 塞擦音 清音 送气 /ʦʰ/ /ʈ͡ʂʰ/ /ʨʰ/ 不送气 /ʦ/ /ʈ͡ʂ/ /ʨ/ 浊音纯亏 /ʥ/ 擦音 清音 /f/ /s/ /ʂ/ /ɕ/ /h/ 浊音 /v/ /z/ /ʐ/ /ɦ/ 边音 /l/ 做启神 近音 圆唇 /ɥ/ /w/ 不圆唇 /j/ /ʈ͡ʂ, ʈ͡ʂʰ, ʂ, ʐ/四个翘舌音仅存于最老派和少部分老派苏州话,尤其是评弹老演员所使用的苏州话。据《现代吴语的研究》,旧派苏州话分/ʈ͡ʂ/组和/ʦ/组,新派苏州话不区分两者。其中,中古的章组声母在最老派苏州话文读中绝大多数为翘舌,庄组及知组除部份阳声韵外则多为平舌。尽管如此,根据《一百年前的苏州话》及赵元任先生的一些实地调查,当时苏州话白读音的翘舌分布远小于文读,且较为不规则。在如今的苏州市区,除极少数评弹演员外,已无人能区分最老派苏州话的平翘。但在苏州郊区几个点上仍有些许保留。
/j, w, ɥ/三个声母见于《字汇》所记录的最老派苏州话中。在记录后来语音的《苏州方言志》中,这三个声母同/ɦ/声母均只用一个/ɦ/声母代表,即无论韵母是开齐合撮,一律阳调用ɦ-,阴调用Ø-。这个差别实质上是归类的问题,不大是语音上本质的差异。老派的/ɦ/代表的是与后面元音同部位的浊擦音,无论后接元音的洪细。
零声母限于阴声调字,开始时往往带有喉塞音。苏州话的全浊声母/b, d, g, ʥ, z, v/起头并不很浊,可表示为[b̻, d̻, g̊, ʥ̥, z̻, v̻]。
老派和新派都分尖团,古见溪晓三母的字在今细音前读/ʨ, ʨʰ, ʥ/,与古精清心三母的字读/ʦ, ʦʰ, ʣ/不同音。例:“雪”/siəʔ/≠ “歇”/ɕiəʔ/。 ●新派
新派苏州话(苏州市区)是46个韵母。苏州地区各县级市韵母数不一,昆山和太仓话41个韵母,常熟话50个韵母,张家港话42个韵母。
今苏州话韵母表如下: ●老派
《苏州方言志》记录的老派苏州话有49个韵母,见下表: 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ɑ/排拉街蟹/iɑ/借家写雅/uɑ/怪快歪淮/æ/包超刀高/iæ/苗焦刁要/ᴇ/班追丹改/uᴇ/关灰块弯/o/巴茶瓜花哑/io/亚靴/iɪ/边尖天也/ø/半专端甘/iø/捐原圆鸳/uø/官宽欢换/ʏ ~ øʏ/否州丢狗欧/iʏ/九丘牛休油/ɿ/资次师是/i/非姊低基/u/布婆夫符/y/居渠虚羽/ʮ/知吹书时/əu/租多土河/ã/浜张打硬/iã/想良姜央/uã/横/ɑ̃/帮糖康装/iɑ̃/江旺/uɑ̃/光狂荒汪/ən/本春能根/in/宾平心英/uən/滚昆混温/yən/军群训云/oŋ/风东工翁/ioŋ/穷浓凶泳/aʔ/袜杀搭鸭/iaʔ/甲鸭/uaʔ/刮甩滑挖/yaʔ/曰/ɑʔ/百拆客压/iɑʔ/爵掠虐侠脚约/əʔ/不哲得割/iəʔ/笔即跌吉一/uəʔ/骨阔忽活/yəʔ/粤桔缺月/oʔ/八足各恶/ioʔ/觉曲局浴育/əl/儿而/m̩/呒亩/n̩/唔(~笃,即你们)/ŋ̍/吴鱼五/æ/一韵,女性是地道的[æ],男性偏央接近[ɐ]。此音是苏州话的特别标志,可以与邻近的昆山、常熟、无锡、吴江等地方区分开来。例如:“好”/hæ/。 /əl/韵只在书面语出现,它其实是成音节的/l/,即/l̩/。其音值不稳定,一般先发央元音/ə/,紧接着舌头向上抬起,有时舌尖碰到硬颚,有时不碰到。 旧派苏州话多一套卷舌声母,因而相应地多出两个舌尖韵母/ʅ/和/ʯ/。 /iəʔ/韵在/p, t, ʦ/三组声母后读[iɪʔ],在/ʨ, ʔ/声母后读[iəʔ]。 /ən, in, uən, yən/四韵中的/n/不是地道的[n],也不是地道的[ŋ]。发音时舌尖一般不抵住硬颚,可以向前些,也可以向后些,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相比之下,《字汇》所反映出的韵母系统见下表。它与后来的《方言志》之间的对应关系以黄底字表示出来。 /ɿ, ʯ//ɑ//æ//ɛ//ᴇ//ᴇ//o//ø//ʏ//i//iɑ//iæ//iᴇ/→/iɪ//iʏ//u//u, əu//uɑ//uɛ//uᴇ//uᴇ//uo//o//uø//y//yo//yø//ən//ɑ̃//ã//oŋ//in//iã//un//uɑ̃//uã//yn//yɑ̃//yoŋ//ɑʔ//aʔ//əʔ//oʔ//iɑʔ//iaʔ/)/iəʔ//uɑʔ//uaʔ/)/uəʔ//uoʔ//oʔ//yaʔ/)/yəʔ//yoʔ//əl//m̩//ŋ̍//n̩, ŋ̍/? 一、单字调
苏州城区苏州话的单字声调按照传统语言学来讲,共有7个,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城区阳上与阳去合并。吴县有20多个乡镇阳上、阳去有别,阳上˧˩(31) 降调,阳去˨˩˧(213) 降升调。
和汉语普通话的声调不同,苏州话的声调是清、浊分明的。如上面说的“阴声调”就只在以清辅音打头的音节中出现,而“阳声调”就只在浊辅音打头的音节中出现。清辅音不会出现阳声调,浊辅音也不会出现阴声调。
苏州市区以及昆山、太仓等地的单字调在7个,而常熟、张家港等地的单字调在8个。以下为苏州市区声调表: 调号调类调值例字1阴平44翻机西东梯初2阳平23烦奇齐铜提余3上声52反喜死懂体彩4阴去412泛记细冻替报5阳去31饭忌聚动地造6阴入5法激息督铁削7阳入3罚极席读笛灭 二、连续调
连续调是在实际说话中出现的调。其划分的单位不是单字,而是一个语流,如一个单词,一个词组短语。吴语连续变调情况十分复杂,很多的吴语音韵学家为之奋斗,想搞清楚连续变调的规则,却在研究这个问题时出现了很多困难,到现在为止,吴语连续调的规律仍然各家所云,叹为观止。但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简单的规律可找。苏州话的连续变调情况大致规律如下:
1. 在实际语流的一个单词或短语中只要有促音节(入声),其入声本身的音调就不变。如:角落。连读依然和两个单字的读法一样。
2. 实际语流中的一个单词或短语中,第一个音节的声调对整个单词或短语的声调起决定性的作用,而第一音节声调基本是不变的。这样的情况占到80-90%左右。如:开关
3. 在把握第一个音节声调的基础上,下面的声调就好把握了,这可以用一个“桥”型来掌握。(通常吴语的声调在最后一个音节下降。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重音)
以下列出的是《苏州方言志》中苏州话双音词连续变调的规律表。黄底表示的是前字变调的连续变调模式,其余均是后字变调。可见,苏州话二字组连续变调最主要的特征还是前重后轻,即属于前重式变调,只有首字阴上和阳上去时有例外。其前重式的特点虽然不及上海话强烈,但仍然十分明显。在前重式变调中,每个字组的非首字与北京话的轻声实质上是类似的。
有趣的是,苏州城区方言虽阳上、阳去相混,但在阴入+阳上去二字组中,后字阳上和后字阳去的二字组却表现不同,古阳去字保持其本调。前字阴入也是最为稳定的二字组类型,这种环境下阳去字的本调才得以保持。 前字\ 舒声 入声 阴平˥˥55 阳平˩˧13 阴上˥˩51 阳上去˧˩31 阴去˥˩˧513 阴入˥ʔ5 阳入˧ʔ3 阴平˥˥55 ˥˥ ˨˩(55 21) ˥˥ ˨(55 2) 阳平˩˧13 ˩˧ ˧˧(13 33) ˩˧ ˨(13 2) 阴上˥˩51 ˥˩ ˧˧(51 33) ˥˩ ˨˩(51 21) ˥˩ ˨˩(51 21) ˥˩ ˨(51 2) ˥˩ ˧˧(51 33) 阳上去˧˩31 ˩˧ ˧˧(13 33) ˩˧ ˨(13 2) ˧˩ ˨˩(31 21) ˧˩ ˨(31 2) 阴去˥˩˧513 ˥˥ ˨˩(55 21) ˥˥ ˨(55 2) ˥˩ ˧˧(51 33) ˥˩ ˧˧(51 33) ˥˩ ˨(51 2) ˥˩ ˨˩(51 21) 阴入˥ʔ5 不变 不变 不变 ˥ʔ ˧˩˧(5 313) 阳入˧ʔ3 ˧ʔ ˨˩(3 21) 不变 除此外,苏州话还有两种轻声,无喉塞音尾的是˨˩(21) 调,有喉塞音尾的是˨(2) 短调。例:心·浪(/sinlɑ̃/,“心上”,与“新郎”/sinlɑ̃/同音)、里·向(“里面”)、儿·子。
例子1:
狮子 平降
狮子林 平平降
狮子林公园 平平平平降
例子2:
老虫(注:老鼠) 上降
老虫药(老鼠药) 上平降(促)
可见,吴语一个单词或短语中,通常只出现一次上升,一次下降,而中间的大部分是平的。
4. 句例:“今朝点我勒海西祠胡同个苏州论坛浪乡发仔一个帖子。” 这句话只要拆分成以下语流:单词/短语,即:“今朝点 我 勒海 西祠胡同个 苏州 论坛浪乡 发仔 一个帖子。”平平降-降-促促-平平平平降(促)-平平-上平平降-促降-促平平降。
中古古代文化常识
1.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chuixuezhui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目录:一、人的称谓二、古代职官三、天文历法四、古代地理五、科举制度六、风俗礼仪七、饮食器用八、音乐文娱九、文史典籍十、目录辞书十一古代军制 一、人的称谓 【636f7079e79fa5e9819331333433623736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山梁,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
2. 古代文化常识50例
【月亮的别称】 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
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中国】 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
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败陪”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华】 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 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中原】 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指整个黄河流域。【海内】 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逗枯运。”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 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
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六合】 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八荒】 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江河】 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肴之战》:“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
再如《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江左】 即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 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 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 淮水东面。
《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山东】 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 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 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 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 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朔漠】 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
《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 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 *** 粤各地,统称为百越。
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五岳】 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 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 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 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
3.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是1961年王力教授受教育部委托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的一部分(第八、九单元的通论部分)。《古代汉语》书稿的原始基础是 195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讲义》。讲义分为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个部分,由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力、林焘、唐作藩、郭锡良、曹先擢、吉常宏、赵克勤、陈绍鹏等先生编写。《古代汉语》在这部讲义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增删改写,凡四易其稿,但是讲义的体例和基础内容都被继承下来。根据教育部当时的委托,对讲义进行修订的编写组同样分为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个部分。通论部分的执笔人是马汉麟(南开大学)、郭锡良(北京大学)和祝敏彻(兰州大学)诸先生。当时每一篇稿子都经过集体编写组内讨论,组外(即北京师范大学的萧璋、许嘉璐,人民大学的刘益之,北京大学的赵克勤、吉常宏诸先生)传观并签注意见,最后由主编王力教授定稿。这个定稿比起《古代汉语》最初的两稿已经是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定稿后,丁声树、朱文叔、洪诚、殷孟伦、陆宗达、张清常、冯至、魏建功、姜亮夫、叶圣陶诸先生都曾审阅并提出书面修改意见,其中尤以姜亮夫和叶圣陶先生的修正内容为多。1980年和2004年,这部书稿分别在王力教授和郭锡良教授主持下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大的修订。2008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在原稿的基础上,请美国汉学专家刘乐园(Lewis Eden)以近世考古学、史学新发现为依据,对这部书稿做出了全面的第四次修订。
4.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 *** 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过秦论》“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赤壁之战》“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
【州】参见“郡”条。《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柳敬亭传》:“尝奉命至金陵。”《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梅花岭记》:“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指南录;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5.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收集要注意什么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 《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
《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欧洲中世纪封建经济结构的特点?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我国学术界有地主制经济结构说、小农经济结构说、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结构说、综合经济结构说等。笔者赞同综合结构说。“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①如果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来把握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可以看到,它是一个主要包括封建国家经济、地主经济、小农经济以及城市手工业经济在内的多层次的统一系统。由此出发,本文试图通过中西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层次的比较,揭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特征。
一
封建国家经济的主要依托是对当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封建社会的产品分配形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与此密切相关。 现在流行的看法,中国土地所有制有两种形式:官田和民田。皇室、贵族占有的土地如明代皇庄,国有土地如屯田等为官田,其它地主和农民占有的土地为民田。即使照这一看法,国家、皇室直接占有大量土地,以至成为古代土地占有的主要形式之一,也可说明中国古代国家土地滚备所有制之发达和中国封建国家经济之强大。 事实上,现在人们所说的“民田”在宋代以前,即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其所有权也并不属于民人即一般地主和农民,而是属于国家,也就是说,国家不但对官田有所有权,对民田也拥有所有权。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国家土地所有制及其经济,不仅体现在国家对部分土地的直接经营管理上,也体现在占田制、均田制方面。 均田制授予的土地分永业田(北魏称桑田,北齐亦称业田)、口分田(北魏称露田)。历代均田制的法令规定,国家授予的口分田是要“身死入官”的。很明显,当时民人分得的这部分土地,其所有权完全掌握在国家手中。对永业田,国家也掌握着一定的所有权。在土地买卖方面,以北魏为例,国家虽允许买卖土地,但规定“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其不足”,就是说,这种买卖在数量上被限制在授田数额以内,不许超越,否则就是非法的。可见国家对永业田仍持有一定的所有权。在永业田的经营方面,北魏均田令规定:“诸初受田者,大汪毁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限在三年种毕,不毕,夺其不毕之地。”②就是说,民人分得永业田,若不在国家指令范围经营,土地仍可被追回。这也说明永业田的私人所有权是有限的。 一方面对所谓“官田”进行直接经营;另一方面,对“民田”也拥有一定的所有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相应的租税合一的地租形态——租庸调制。显然,中国封建国家的经济力量是十分强大的。 西欧封建社会,尤其在前期,封建国家的经济政治力量远远不能与中国的封建国家经济政治力量相比。在西欧,封建君主只是许多贵族中的一员,封建国家远没有中国封建王朝那样巨额的赋税收入。如封建社会初期的法国,国王的领地很少,国王对全国公爵伯爵及其他封建主的领地既不派官吏管辖,更不能征取赋税。连臣下对君主的军役、协助金都难以保证。当时既没有土地国有、土地王有的概念,也没有近代领土主权的概念。到封建社会中晚期,法国王室领地的扩大,则多是通过与英国争夺,甚至是花钱购得。同时,又不断分封出去。封建国家及君主所有的土地及其经济力量始终是很有限的。在英国,王权最强的威廉一世时期,王室耕地占全国耕地的1/7,但对其余耕地,大小封建主则拥有实际的所有权,对国王仅仅以提供军役为条件。而且从整个中世纪看,英国封建地产的运动趋势是大地产明显衰落、中小地产不断加强。据统计1086~1279年剑桥郡部分分封的地产分布变化,结果在1086年仍占一定比例的王田到1279年完全归属其他封建主。 建立在土地所有权陵伍基础上的封建国有经济力量以及相应的政治力量的相对强大是中西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明显差别。
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私人经济,主要有身份性地主即贵族地主经济、非身份性地主即庶族地主经济以及所谓小农经济。 身份性地主经济是依附于封建国家经济之上的。在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封建国家主要依靠身份性地主进行统治,国家给予身份性地主以土地世袭权,并依其名分赐予免役免课特权。但即使如此,身份性地主的土地财产仍然随时有可能为国家追回。 非身份性地主即庶族地主及其经济长期受到封建国家以及身份性地主及其经济的压抑和打击。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婚宦,不按品类择配,便遭到非议。庶族宦途多舛。纵然偶至大官,登门拜见士族,按席而坐,犹被士族大族所拒绝。非身份性地主经济也长期得不到允分发展。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明清时代,庶族地主经济才占较重要地位。 中国的农民长期没有土地的所有权。封建国家通过土地所有权将小农纳入自己的控制。同时,农民还不同程度地受到贵族地主和庶族地主的压榨,处在封建国家与地主的双重控制下,这就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农业经济的经济增长。 西欧封建社会的王权微弱,没有全国的行政系统,没有统一的法律,没有全国的司法机关和常备军,也没有税收制度。也就是说,在西欧大大小小的封建主的上面,不存在较强有力的政治经济的控制。而封建领主在其经营的庄园内部,却握有多种经济、政治大权。 西欧教会所拥有的土地一方面来自虔诚教士的捐献,同时教会还霸占皇家领地。教会的土地及其经济也是独立于封建国家经济的。教会的土地也往往很快即转而隶属于封建领主,因为领主在那里行使着政治、经济的权力。许多教会领地即是真正的封地。 因而,即使在王权较强的中世纪后期的英国,其1215年大宪章的签订,主要内容仍强调保护贵族权利,使其免受国王侵犯。如规定国王不得随意向封建主勒索各种贡纳,不得随意逮捕贵族及没收其财产等等。这些,都仍然反映出封建领主政治经济力量的强大。而这些,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是非身份性地主还是身份性地主,都是无法企及的。
三
在封建社会中,城市经济也是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层次,或者可以说是个活跃的、带革命性的层次。封建社会中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城乡商品生产的发展,推动自然经济的分解,从而到封建社会后期,逐渐在城市中首先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封建社会内部的城市成为“资本主义的预备学校”。 不过,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却更复杂一些。有的学者直接笼统地将中西封建社会的城市相比,或者盛赞中国北宋汴梁和南京临安的繁荣,或者进而哀叹繁荣的中国城市竟长久地在封建统治下忍辱负重。这似乎不太妥当。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显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城市。其一是郡县首府型城市。这类城市占中国封建社会城市的绝大多数。它们是封建国家的各级政治统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在城市中,以达官、贵族、差役、仆从为主体,城市工商业经济主要是官府经营的,是封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达官贵族仆从等服务的,城市中私人工商业微不足道。从农村流入这些城市的产品,尽管也经商人之手,但大量的是单向流通,没有与之交换的回头货,不是真正的商品。另外,从城市布局来看,这类城市以官署为全城中心,一般商人、手工业者则居于城关。因而,我国郡县首府型城市的繁荣与西欧封建社会新兴城市的繁荣,不属同一个层次。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中国郡县首府型城市也逐渐由政治军事重镇向经济中心转化,但这一转化过程在封建社会中,较之新经济中心城市的勃兴,要缓慢得多,其意义也稍逊于后者。 在中国城市史上,堪与西欧城市化时期新兴城市比较的是明清时期新的经济中心城市,它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与西欧城市的兴起一样,这类城市也是私人商业以及手工业兴盛的结果。中国的新兴市镇,市是由农村定期集市演变而来,随着集市规模的扩展,商人渗透的加深,常住居民增多,新居民区所需的商品和手工业消费品的生产也发展起来,服务设施也增多,于是定期集市发展为固定的市。镇则又是在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的市镇不同于军事政治中心的城市,它是经济发展的中心,它的经济以商业贸易为主。如浙江湖州的“南浔镇”就作为名闻遐迩的湖丝集散中心吸引着天南地北的商客,镇上的商贾云集、店肆林立;其市场规模很大,经济地位十分重要。再次,与西欧封建社会新兴城市一样,明清市镇的布局也以商业贸易为重心。如湖州南浔镇的基本格局:“由湖州至吴江县的运河自西而东横贯镇中,与自南而北的市河相交,构成十字港,十字港四周有通津桥、清风桥、明月桥相连;运河及南北市河两岸是通衙大街,主要街道有:大街、寿星街、爆场街、丝行棣、米廊下、树行棣、西木行。其中丝行棣是全镇丝行集中地,也是丝业贸易中心;米廊下俗称米棚下,是全镇粮食贸易中心……”③。另外,尽管有规模凌驾府城的南洵镇、乌青镇、濮院镇等巨镇兴起,但由于处于乡村城市化初期,与西欧新兴城市一样,明清新兴市镇的规模都不太大,一般大镇达到一万余户,中小市镇则几百户、数千户。 据统计,明代江南五府市镇最多时,苏州府有74镇;松江府61镇;杭州府52镇;嘉兴府41镇;湖州府22镇。总计江南五府有250镇④,但是,象这类市镇,在华东、华北、华中、华南都要少得多,至于东北和西部就更少了。所以,从整个中国看,江南市镇型城市毕竟很少。而在西欧,从公元10~14世纪,整个西欧几乎都布满了这类城市。有人统计了1800年世界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包括俄罗斯帝国的欧洲是12%~14%,日本是16%~17%,英法是20%,中国是6%~7%,如果考虑到当时中国大量城市仍属经济功能不强的旧郡县型城市,则新兴城市的城市人口所占比例更要低得多⑤。因而,中国的新兴市镇型城市较少可说是中西新兴城市的重要差别之一。其次,封建国家和贵族地主经营的工商业不仅是郡县首府型城市的主宰,而且也有力地渗入了新兴市镇。如明代中叶的景德镇“多官府造作之所”,明清时期湖广一带的城市中,“民之贾十三,而官之贾十七”,苏松一带的商业也多为大官僚徐阶、董其昌所有。再次,在政治方面,尽管中国明清时代较发达的江南市镇和西欧的新兴城市都与封建势力展开了斗争,但前者总是以失败告终,而西欧新兴城市由于相对数量多,西欧封建势力的分裂、王权的相对弱小,所以,西欧的商业和手工业阶级过通过长期斗争;终于有成千上万的人,也许达到西欧全部人口的1/10,第一次赢得了平等与公民自由,一些城市还拥有自治权,成为独立自主的政治单位。 四、 从上述比较分析可以看到,中国的封建经济诸层次中,私人经济包括地主经济,农民经济,城市商业手工业经济力量都较弱,而封建国家经济在农业和城市工商业部门都拥有很强的力量。这一特点在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尤为明显,它延续到后期,给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乃至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转型以极大影响。 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学者们认为,资本主义萌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经历数百年的历史时期,而总是在封建社会内部稀疏地存在着。这种说法似乎值得商榷。如果资本主义萌芽都普遍地总是在封建社会内部稀疏地存在着,那如何解释在不同的国家会或迟或早、或快或缓地由资本主义萌芽阶段进入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要说明这种不平衡性,我们认为,只有承认各国资本主义萌芽在分布密度上、在成熟程度上的差别。 事实也是为此。此新兴城市的普遍兴起相联系,14世纪的英国的毛纺织行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在林肯、布列期托尔等地都有关于市民雇佣织工制呢出售的记载,15世纪中叶英国出现分散的手工工场,但它在当时英国的分布是较广的。握有大量资本的呢绒商,购买大宗羊毛原料,零售给农村成千上万的家庭手工业者……,在这种分散的手工工场比较普遍的基础上,集中的手工工场才大量产生,英国才进入工场手工业时期。而中国,与新兴城市的分布及其数量相关,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出现于江南小块地区,它的成熟程度及其在全国的分布密度显然不如西欧国家。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之所以在分布上和成熟程度上不同于西欧,是由封建社会前期中国私人经济包括私人工商业、地主经济与农民经济的相对弱小和封建国家经济的异常强大决定的。在长期的封建国家经济的控制和影响下,到明清时代,相对于人口增长,中国的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缓慢的。在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农业生产内部分工,农产品商品化,只是在江南的部分地区才有所发展,全国的普遍水平则很低。鸦片战争前,中国长距离运销的粮食,包括漕粮在内,仅占总产量的2%,而差不多同时期的日本,“即使不把交纳的大米的计算在内,进入市场贸易的农产品的比例仍很大:大米占百分之十五到二十;”⑥。 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形成的封建国家经济强大,私人经济发展不充分,决定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分布和成熟程度上的特征,极大地抑制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进而,还影响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转型。 探讨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过程,把中国与日本进行比较很能给人以启示。在近代化运动初期,中日两国在原则上采取了同样的经济政策,但结果是日本明治政府将官营和半官营工厂出售给私人,从而转入资本主义的发展轨道,而中国则迟迟未能摆脱早期的“官督商办”路线。从而中日两国经济发展分歧增大,中国落在了后面。其原因有哪些?日本学者依田熹家先生说,“最主要的大概是日本已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统一的国家(绝对主义国家),进而又在这个前提下展开了声势浩大的自由民权运动;中国在这两方面都发展得晚。”⑦在我们看来,在近代化早期,中国之所以未能展开“声势浩大的自由民权运动”,未能建立“统一的国家(绝对主义国家)”,甚至中国未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分布的密度方面,在成熟的程度方面都不如西欧乃至日本,同时它还不断遭受强大封建国家的压制和打击,一直未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到近代化运动的前夕,中国与日本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新兴商人队伍的出现及其壮大等方面,实际上已处于近代化竞赛的不同起点上。依田熹家先生的著作曾谈到中日近代经济史的买办问题,揭示出日本“在开港初始阶段,存在着象藩这样一个比较强有力的经济主体”,这是“阻碍买办资本成长的因素⑧。依田熹家还认为,在中国,“人民运动的高涨、资产阶级本身及其思想的成长以及有组织的运动都是在这之后的变法运动中才兴起的,所以对使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国经济摆脱‘官督商办’,进入资本主义的轨道不可能产生多大的力量”⑨。实际上这恰好说明了在近代化运动前夕中日两国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差异,这一差异早已存在于封建社会之中,到近代,它又给经济的近代化转型过程打下了自己的烙印。 中国封建社会中,国家经济力量的强大是否绝对坏事?这不是。起码它对早期中国文明的持续以及发展是有巨大意义的。否则,古老的中国文明很可能会被打断,或者甚至被落后文化所淹没。这是应当加以说明的。
什么叫中古包?
中古一词在日语中的释义du就是二手的意思。因日本中古文化近年来,在国内慢慢得到认可和发展,现在国内非常流行使用中古包一词。但是国内用中古包形容的包包一般不是指近年款包包的二手货,而多指有年代感现在已不生产和销售的包款。所以中古在国内的释义较日语中的意思已橘告经有了较大的改变。当然如果用英文vintage来解释中文的中古一词可能来得更为贴切一些。
虽然中古品这个概念在国内还比较新颖,但在日本已经很成熟完善了。
这要追溯到上个世纪,作为亚洲最早的一批发改洞达国家,日本经历了一场经济泡沫。泡沫之前经济繁荣,日元爆炸级升值。很多普通人的消费力也很强,于是纵情出国买奢侈品。这段买包如买菜的历史,也帮日本市场囤积了一大批奢侈精品。
但在泡沫破灭后,大家不得不把之前剁手的奢侈品卖掉“回血”,二手奢侈品和珠宝交易很频繁,慢慢形成了成熟的中古市场。
所以日本中古店的吸引力,就在于能用划算的价格淘到成色很好的奢侈品。而且中古品里有比较特别的款式,现在已经停产的,就更显得独一无二。
而且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日本的中古行业也很正规了。一个是有专门的鉴定师,用火眼金睛把控好品质。另一个是在日本寄卖名牌包,需要身份验证,出现问题还能找到货主。
实际上,再中国,外来的东西,本来就是很普通的一个东西,然后被大家以炒作起来就变成了高大上的东西。中古品也是,再日本就是二手货,但是在中国反而就是高端货了。什么明星用过的中古品,感觉买到了就是很了不起核伍枯一样。
苏州话合是什么意思
苏州话合是全的意思。苏州话是历史最悠久的方言之一,也是吴语方言,它代表着吴中话,具有悠久的历史,苏州话以软糯著称。素有吴侬软语的美称。苏州话保留着很多中古汉语要素。其显著特征是保留了中古汉语中的浊音。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保留较多的古汉语用字用语。
汉语七大方言区
北方方言。它是汉民族共同的基础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70。“北方方言”又分为华北,皮谈桥东北方言,西北,西南和江淮等四个方言。吴方言。分布在上海,江苏及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侍耐以苏州话为代表。
湘方言。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以长沙话为代表。赣方言。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以南昌话为代表。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广东东部,福建西部,江西东南和广西南部,以广东省梅县话为代表。
闽方言。跨越四省,包括福建省大部分地区,广东省东北部和浙江南部部分地区以及台湾省大部分汉人居住区。粤方言。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中部,南部和广西的东部,南部以及港澳地区,以广东话为代燃猛表。
苏州中古包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苏州中心楼层品牌大全古驰、苏州中古包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由sddy008于2023-10-14发表在潮百科,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ask.lianxu.vip/post/177314.html
发表评论